2020年工作回顾和“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
本报讯 市长吴晓华在市六届人大六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刚刚过去的一年,是衡水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们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工作要求,在大战大考中拼搏进取,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前行,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
(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有效。全面落实“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第一时间成立防控工作指挥部、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应急响应,455万衡水人民群防群控、联防联控,迅速阻断疫情扩散蔓延,实现确诊病例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社区传播零发生。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扎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自去年2月8日以来,全市无新增确诊病例。选派5批次68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全力组织防疫物资生产供应,口罩日产能由10万只增加到315万只,防护服产能由零增加到2300套,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作出了衡水贡献。
(二)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经济运行持续回稳向好。在全省较早搭建企业复工复产信息平台,有针对性开展“三包四帮六保五到位”活动,出台政策找企业服务市场主体10条措施,为复产企业提供信贷支持752.4亿元,全年减税降费53.5亿元。全市市场主体达到39.3万户,增长13.4%。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7家,扭转了逐年减少状况。大力开展“谋跑争促”活动,实现新开工项目、实际完成投资、争取上级资金“三个历年最多”。成功举办“招商之冬”系列活动,集中签约项目90个,总投资725亿元。主要经济指标逐月回升,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民收入等增速高于全省水平。
(三)持续激发新动能,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强化创新引领作用,育主体、建平台、优环境统筹发力,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94家,新建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6家、产业技术研究院4家、新型研发机构2家,桃城和武邑、深州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升级。出台推动开发区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的30条措施,全市开发区营业收入预计增长10%以上。深入实施特色产业迭代升级“五个一”工程和“千企转型”行动,发布丝网、皮毛、复合材料、工程橡胶4个产业指数,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及生物制品三大主导产业营业收入预计分别达到500亿元、600亿元、300亿元,“9+5”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营业收入预计超1500亿元。
(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三农”基础更加稳固。出台抗疫情、保增收、促脱贫、防返贫16条措施,对贫困人口实行“一户一策一台账”管理,落实“一督一包八帮扶”措施,各级财政投入扶贫资金6.1亿元,贫困户产业项目3重以上覆盖率达到86%,高质量完成脱贫任务。建立自动预警防贫监测系统,2200名农村贫困失能半失能人员参加集中供养,实现愿养尽养。安平成功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市“万元田”增加到30万亩,实施现代都市型农业项目29个,与北京新发地集团开展产销合作,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五)着力增强城市承载力,城乡品质稳步提升。坚持全域统筹、多规合一,深化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市级总体规划通过省专家组审查。大力开展“三创四建”活动,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全省县城建设品质提升现场观
摩会在我市召开。重点领域清理规范、“6+1”联动监督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获国务院大督查奖励2000亩用地指标。实施滏阳河清淤、西北外环拓宽等基础设施项目,启动建市以来最大规模排水系统改造,被评为全省雨污分流示范城市。实施农村生活水源置换工程,217万农村居民喝上长江水。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大专项行动,农村生活条件和乡村面貌进一步改善。武邑县入选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
(六)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优势持续巩固放大。实施大气污染治理“六大攻坚行动”,PM2.5浓度、达标天数等超额完成省定年度目标。认真落实河湖长制,对主要河流实行“一河一策”治理,出台《关于加强衡水湖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意见》,衡水湖水质总体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10个国省考河湖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持续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扎实做好“节、引、调、补、蓄、管”,引调水8.5亿立方米,新关停取水井924眼,深层地下水位平均埋深回升2.7米。全年营造林38.1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
(七)尽力办好民生实事,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重点用于民生领域,全市民生支出351.4亿元,增长9.3%。20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教育惠民工程、滏阳河体育公园建设等受到好评。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城镇新增就业4.6万人,落实阶段性“减缓免”社会保险费9.8亿元。主城区至各县市城际公交全部开通,县城到农村有80%以上实现公交化运营,成功创建第一批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衡水学院滨湖新校区开工,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65所,91所小区配套幼儿园纳入政府统筹管理。哈院新院区建设加快,村卫生室和村医实现全覆盖。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五年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着力建设“五个衡水”,实现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突破,“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新时代建设经济强市、美丽衡水迈出新的一大步!
这五年,全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生产总值跃上1500亿元台阶,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2.3万元,圆满实现“两个翻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88.5亿元增加到127.3亿元。粮食生产“十七连丰”,2020年总产87.3亿斤。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大庆路、人民路等主干道路实现贯通,邢衡高速、国道106升级改造完工,石济客专建成通车,衡水迈入高铁时代。
这五年,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脱贫攻坚全面完成,6个贫困县提前摘帽,100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1.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污染防治取得重大成效,PM2.5浓度累计下降45.8%,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稳定退出全国重点城市后20名,年优良天数由120天增加到238天。衡水湖保护和发展力度加大,河湖“清四乱”取得明显成效,主城区黑臭水体和农村纳污坑塘实现“双清零”,压减地下水超采8.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3%。金融、政府债务、房地产等领域风险有效缓解,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
这五年,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实施重点项目483个,完成投资2421亿元,市高新区中科成果转化基地、深州绿色家具产业园、枣强九号仓、故城正大肉鸡全产业链等项目相继建成。产业转型升级明显加快,4个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超百亿
元,养元智汇、瑞丰动力主板上市,中国驰名商标由11件增加到29件,检验检测机构达到101家,参与制修订标准118项,是上五年的2.9倍。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由92家增加到52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由2260家增加到6386家,万人发明专利由0.86件增加到2.09件,技术合同交易额达20亿元,是上五年的4.3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旅游业总收入较上五年增长两倍。
这五年,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行政许可审批服务标准化和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两项国家级试点顺利完成,“标准地+承诺制”“一会三书一证”“亩均效益”评价改革全面推行,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县乡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在医联体、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融媒体等领域创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开放发展呈现新气象,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20条等激励措施,组建专业招商队伍驻点招商,与中冶、中建等30余家“中字头”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实施与京津合作项目435个。武强国际乐器文化产业园、阜城北京中华老字号食品产业园分别入列省级国际、省际合作重点产业园,安平、故城、枣强晋升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市高新区进入超千亿元开发区行列。实际利用外资13.5亿美元,是上五年的1.4倍。
这五年,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中心城区功能不断完善,品质进一步提升。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完成雨污分流管网改造510公里,新改建供热管网692公里,完成棚户区改造4.3万套、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80个,农村“气代煤”“电代煤”完成105.8万户,文化艺术中心、园博园、植物园、野生动物园、奥体中心体育场等建成投用。顺利完成冀州撤市设区。县城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成效明显,枣强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景县入列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各县市全部成为省级园林县城、省级洁净城市,县城“两馆一中心”建设基本完成,特色小镇创建位居全省前列。建成乡村振兴示范区12个,完成农村卫生厕所改造64万座,城乡垃圾一体化清运和处理实现全覆盖。
这五年,民生福祉显著增强。在全省率先实行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办成了一批民生实事。城镇新增就业23.3万人,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由1967元提高到2556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调增59.7%和111.6%。中小学超大班额问题基本消除,课后托管、营养午餐惠及广大市民,普通高中本地生源招生比例连年加大,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健康衡水加快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蓬勃开展。平安衡水建设富有成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人民群众安全感位居全省前列。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成为全国第九个“双金”赛事,“飞天奖”和“星光奖”颁奖典礼、国际智力运动联盟世界大师锦标赛、中国马术节、省首届园林博览会等大型活动成功举办,武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入选全国试点,衡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
过去五年,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部署要求,把准政治方向,提高政治能力,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化纠正“四风”和作风纪律专项整治,推进“双创双服”“三深化三提升”“三创四建”活动,政府治理水平和行政效能不断提升。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2506件,办结率100%。坚决维护宪法权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
“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本报讯 吴晓华说,“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实现跨越赶超、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的五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我国制度优势更加彰显,经济运行持续向好,一批国家战略、重大工程深入实施。衡水发展既面临历史性机遇又面对不少挑战。能否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应对挑战、战胜挑战,实现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工作。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坚定发展信心,坚持在国家和省大格局、大目标、大战略中找准定位,扎实工作,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根据《中共衡水市委关于制定衡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市政府编制了《衡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九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部署和市委四届八次全会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产业振兴强市、结构调整富民,着力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培育新型城镇化和开发区新引擎,着力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着力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着力增强民生福祉,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十四五”发展新征程上奋力跨越赶超,推动实力衡水、创新衡水、生态衡水、文化衡水、幸福衡水建设迈上新台阶。
《纲要(草案)》明确了“京津冀科技创新支点城市、全国特色产业名城、生态宜居美丽湖城、京南现代物流基地、京津冀绿色农产品基地”战略定位,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宏伟目标:到2025年,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到2035年,我市将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经济强市、美丽衡水开辟新境界。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京津冀科技创新支点城市。优化创新布局,重点建设衡水科技谷、雄安衡水协作区“两核”和农业科技创新谷、数字产业园、冀深智能康辅器具产业示范区、智能安防产业园、衡水创新港等“五园”,加快形成南北创新轴,辐射带动全市创新发展。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提升”计划和产学研精准对接工程,争取县域科技创新能力A类县达到3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超过70家,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超过90家。实施招商引智工程、衡水学子回归计划,大力引进培育创新团队。加强创新政策协调联动。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全市主要行业工业互联网应用全覆盖。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构建数字化生态体系,打造京津冀智慧城市标杆。
(二)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名城。坚持产业振兴强市,围绕“3+2”市域主导产业和“9+5”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加强上下游企业协同,聚力培育产业生态主导企业和关键环节卡位企业,三大主导产业、两大未来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分别达到2400亿元以上、420亿元以上和3000亿元以上。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建设京南现代物流基地、京津冀生态休闲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大型商贸综合体、现代中央商务区等消费新载体建设,培育发展现代金融和通航产业。强力推动质量提升、先进标准引领,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三)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加快打造三大增长极。推进雄安衡水协作区建设,围绕近期“雄安建设、衡水配套”、远期“雄安研发、衡水制造”目标,重点在安平、饶阳和深州布局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绿色食品、智能家居及农副产品加工专业园区,配套建设交通路网和物流体系,培育经济发展新引擎。做大做强市高新区,突出抓好科技创新项目落地,积极承接京津科技成果转化,寻求与雄安新区形成研发制造一体化发展,争创国家高新区。高起点推进滨湖新区建设,着力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发展教育、会议会展、总部经济和品牌赛事等多元业态,打造充满活力的美丽湖城“城市客厅”。
(四)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引进培育和示范推广优质专用小麦、旱作雨养谷子、酿酒高粱等新品种,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规模农业、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扩大主要农产品京津市场份额。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筑风貌4大提升工程,稳妥推进“空心村”治理,建成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区和美丽宜居乡村。深化农村改革,壮大集体经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业服务体系。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五)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编制实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构建“双核引领、两翼齐飞、双轴带动、蓝绿交织、多点支撑”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总体格局。推进武邑、枣强撤县设区,中心城区形成以衡水湖为中心的“一湖五区”发展组团。支持景县撤县设市。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加快雄商高铁、石衡沧港城际铁路和衡港、石衡、京德二期等高速公路建设,推动饶阳通用机场和故城军民合用机场建设,确立衡水京南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城镇化率达到60%。
(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公正有序的法治环境,形成一流营商环境。推进“东出西联”对外开放,着力建设“一港”(衡水国际陆港)、“三基地”(安平丝网、枣强大营裘皮、故城空铁物流三大基地)和“多园区”,构建东西开放轴,向东连接邻近出海口,向西连接石家庄机场航空口岸和正定自贸片区,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园区。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5%以上。
(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力打造生态衡水升级版。加强衡水湖生态保护和修复,构建“一湖九河、三区多点”生态安全格局,让美丽湖城的生态优势更具吸引力。强力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力争2022年实现采补平衡、地下水位稳定回升。持续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所有建制镇和产业园区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污水全部收集处理、达标排放。促进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控制水平进入全省前列。
(八)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建设平安善治新衡水。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发展体育事业,增强全民健康素养。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强市。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有效防范和化解各领域风险,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衡水、法治衡水。